天天亮点!旷世绝美话故宫(之十一)

2023-07-01 01:10:39   来源:北京青年报官网

楚建锋(教师、杂文家)


【资料图】

在紫禁城的东南,有皇帝的便殿文华殿,是太子的视事之所。奉先殿后的文渊阁,是紫禁城最重要的藏书楼。

紫禁城东北角的宁寿宫区域,是供太后、太妃等居住养老的宫殿。按照“前朝后寝”的设计,中路前段为前朝,后段为寝宫,中路东侧为畅音阁等娱乐场所,中路西侧为小巧精致的花园。区域有仁寿宫、哕鸾宫、喈凤宫等宫殿,可以说是结构精巧、装修奢华,是紫禁城其他宫殿无与伦比的。

几度塑造成永恒。在几百年阳光雨露、风雨飘摇中,故宫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持续接替下,经历了明、清两朝几度建设、修缮、改建、扩建,既遵从帝王们的意象进行打造,又在天灾中塑其完美,使其逐步走向恢宏,定格于今天的永恒。

两百余年四度建。大明期间,从明永乐四年(1406年)到天启七年(1627年)的220多年间,紫禁城经历了开创、完成、扩建、修补四个建设期。

开创期在永乐,经历了备料和营建西宫、正式营建两个阶段。备料和营建西宫,从永乐四年到十五年用了11年时间。这是明初继营建凤阳、南京宫殿之后,又一次大规模营建皇宫。朱棣“诏建北京宫殿”,派遣大批官员到全国各地采办木材等建筑材料。据记载,出动了中央政府各部门的主要官员,动用的人力、财力、物力囊括了南北各省的主要州县。仅采木一项,就耗费惊人。

首先,木材是从特产楠木的四川、贵州、广西、湖南、福建等地的高山深谷中采伐,“由差官采办,非四五年不得到京”。其次,文献中记载了“一木初卧,千夫难移,倘遇艰阻,必成损伤”的“入山一千,出山五百”的人工惨剧,反映了在原始森林中采伐运输夺取无数无辜者生命的事实。可以说,宫城的每根木料都沾有民工的血泪,甚至生命。于是,朝廷征调各地民工和卫军做壮工,就连监狱里的犯人也押解出来供苦役。据统计,当时用工总计在百万人以上。据《明史·师逵传》载:“成祖继位,永乐四年建北京宫殿,分遣大臣出采木,逵往湖、湘,以十万众入山辟道路,召商贾,军役得贸易,事以办,民不堪。”

营建西宫,是在旧燕王府基础上建造一座皇宫,是紫禁城建设的开端,是兴建紫禁城的一个雏形。旧燕王府是“开朝门于前”的,正门是隆福宫门,门前还有一座大慈恩寺(即后来的双塔寺,在现西长安街马路正中,建国初期拆除)。因此,这种格局,显然已不能体现皇帝、皇宫的规制和气派,更体现不了正朝的宫殿名目。所以,西宫完全按照南京和凤阳的规制建设。据《明太宗实录》载,永乐十五年四月,西宫建成,其制为:“中为奉天殿,殿之侧为左右二殿;奉天殿之南为奉天门,奉天门之南为午门,午门之前为承天门;奉天殿之北有后殿、凉殿、暖殿,以及仁寿、景福、仁和、万春、永寿等宫,有屋千六百三十余”。

永乐十五年至十八年的三年时间,是大破大立建设期,也是北京城、皇城、紫禁城的重要施工期。这次建设不仅拆除了元大明宫,而且把北京城南城墙南移了将近二里,即从长安街一带移到现在的前三门一线,使紫禁城、皇城、北京城的范围和格局确定了下来。所以,明代紫禁城比元代的大明宫南移了一里多地,但东西两侧没有改变。北部则把鼓楼和钟楼移到中轴部位,使中轴线穿过整个皇宫中心,名副其实成为贯通全城的中轴,使明清两代的最豪华雄伟的建筑全建在中轴线上,九重宫殿巍峨起伏,再加之广阔的天安门广场,增加了紫禁城的雄伟辽阔。

紫禁城宫殿分为前朝和大内,东西分为三路纵列,中宫和东西六宫,形成众星拱月之势。东西部御苑承袭了元代琼华岛部分,又营建了西宫和景山,改变了元代三宫鼎立的格局,形成以紫禁城为中心,四周环绕西宫、南内、景山三处御苑,并圈于皇城内的格局。

完成期,经历了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正统元年(1436年),朱祁镇登基后的第一件大政就是紫禁城的三殿两宫建设。当时,明朝财力、物力丰裕、国家兴盛,朱祁镇用十年时间打造,并建设了各城门的瓮城,天、地、日、月坛。

正统十四年(1449年),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操纵下,出动50万军队与只有两万人的瓦剌交战,在土木堡全军覆没,朱祁镇被俘,朝廷只好另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君,他是明朝第七位皇帝,年号景泰(1450年-1457年)。1457年,朱祁镇重登皇帝宝座,改年号为天顺,又重点建设了南内(今南河沿、南池子)。这与他经“土木堡”之变,被当时的皇帝弟弟朱祁钰幽禁在南内的翔风殿长达七年时间有关。再次做了皇帝,朱祁镇便把南内离宫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大建亭台殿阁,而且还把通惠河也圈进红墙,使南内楼台亭阁华丽典雅、流水潺潺幽静别致。所以,紫禁城的建设,主要是在朱祁镇的推动下完成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