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片电池是否安全,其实并不重要,正如汽油是否会燃烧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车和坐在车里的人会不会燃烧......
【资料图】
作者:塔拉、厂哥
来源:大厂风云
5月4日,比亚迪交出最新的成绩单,4月新能源车销量达到21万余辆,前4月累计销售达到76万辆,一骑绝尘,这个成绩离不开比亚迪在核心技术上的不断突破,而刀片电池就是梦开始的地方。
王传福曾称:“‘刀片电池’体现了比亚迪彻底终结新能源汽车安全痛点的决心,更有能力将引领全球动力电池技术路线重回正道,把‘自燃’这个词从新能源汽车的字典里彻底抹掉。”
但事实是:在实验室里表现极佳的刀片电池放在比亚迪的车上,依然有大量自燃、起火事件发生,有自媒体统计过,2022年1-8月有19辆比亚迪电车起火事故,其中16辆搭载了刀片电池,主要集中在唐、汉等车型,就在比亚迪取得21万销量的4月,漳州市又有一辆比亚迪汽车起火,但起火不是因为刀片电池,据消防大队出具的调查认定书,此次起火原因系汽车发动机故障起火引燃周边可燃物蔓延起火。
刀片电池的安全性和搭载刀片电池车的安全性之间,出现了一条线,让二者成为了两个单独的问题,而画这条线的人正是比亚迪。
如果说未来有谁能将刀片电池拉下神坛,那也必然是比亚迪。
刀片电池的争议和标签
4月5日,一名青年法官在清明祭扫后,驾驶一辆比亚迪汉返程,却意外撞向了路牌的钢柱。这一撞就是一条生命的终止。
现场视频显示,在车辆自燃时火浪滚滚翻涌,前车窗已被火舌灼烧一黑。当时曾有路人徘徊在车辆附近试过砸窗救人,但多次锤击无果,隐藏的门把手也无法着力。担心爆炸的路人最终只能无奈离开。
大火之后,几乎所有构件都被熔得干干净净,只剩散落的轮毂,和变形的金属车框。
在这场悲剧中,神乎其技的刀片电池似乎还不如“并夕夕”上9块9包邮的破窗锤靠谱,《被烧焦的比亚迪汉》一文中,家属与网友发出了灵魂拷问:“为什么发生事故,车门没自动开锁?这辆比亚迪汉搭载的是刀片电池,不是说刀片电池不着火吗?”
王传福曾说过:“安全,才是一辆电动车最大的豪华。”
为了证明刀片电池在安全方面的颠覆性突破,比亚迪用挤压试验和针刺试验这两项滥用测试赚足了话题度。前者是刀片电池在46吨重卡碾压后,仍能装车正常使用。后者则展示了在电池短路或被尖锐物体穿刺等情况下,刀片电池不会出现热失控、起火、爆炸等安全事故。
其中,针刺试验被称为安全测试的珠穆朗玛峰,试验效果尤为抓人眼球:在针刺瞬间,三元锂电池表面温度迅速超过500℃,喷射出的火焰熊熊燃烧;传统磷酸铁锂块状电池无明火、有烟,表面温度达到200℃~400℃;反观刀片电池,在穿刺后无明火、无烟,表面温度仅有30℃-60℃左右,甚至电池表面的鸡蛋都没有变化。
这优秀的成绩自然引发了友商的重视,宁德时代、理想和岚图等企业都曾发声,针刺试验没必要,而且在真实的用户使用场景下,电池包因为针刺被破坏的概率极低。
甚至于工信部2020年发布的新国标GB30381-2020《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取消了针对电池单体的针刺试验要求,变成要求电池进行热稳定性试验,并保证在热失控状态下,能够有给客舱内乘员至少5分钟的安全时间。至于热稳定性试验的方式则不做限定,车企采用针刺试验或外部加热都可以,并且对针刺试验使用的钢针直径和穿刺速度要求都有所降低。
刀片电池发布会后不久,某匿名的第三方汽车专家在接受《汽车商业评论》专访时也曾指出:针刺试验变数较大,取决于钢针直径和穿刺的速度,1毫米的钢针穿刺导致的短路危害会比5毫米小很多,也更能模拟电池失效的真实情景。
他解释道,针刺试验更多的是为了测试电池制造瑕疵导致的短路情景,而不是尖锐外物刺入导致的短路情景。这种瑕疵主要是因为混入的杂质颗粒或者切割毛刺,但短路点都小于一毫米,所以直径1毫米的钢针穿刺更有实际意义。
虽然上述测试在内行看来十分具有争议,但是在多数消费者眼中,“安全”的标签已经牢牢得贴在了刀片电池上,笔者作为非专业人士自然也不敢妄下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一辆电动车是否会自燃、起火并不仅仅取决于单一的刀片电池。
比亚迪的老对手、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就曾指出:“电池的安全和电池的滥用测试是两回事,但有些人把滥用测试的通过等同于电池的安全。”这里面的“有些人”自然有所指。
电池安全不等于车安全
“在锂离子电池的历史中,索尼电池在2005年的时候是可以通过所有滥用测试的,但是索尼的锂离子电池在2006年经历了锂离子电池历史上最大的市场安全召回事件,从此索尼电池一蹶不振、黯然离场。所以我们要关注真正的市场安全,我们的设计、生产、检测等安全措施都要集中在市场上的汽车碰撞、汽车充电、汽车进水、汽车结构、电池包设计、电芯设计制造等全场景、全周期、全方位、全系统安全。”曾毓群进一步指出。
上述匿名专家也表示:磷酸铁锂有两个致命的弱点,一是能量密度低,二是非导体导致低温效果差。为了提高能量密度,减轻对车身空间的占用,刀片电池在电池成组的过程中,去掉了一些机械件,相当于牺牲了整包的机械强度。
在此后口水战中,宁德时代还发布了《关于动力电池标准的一些认识》,内容主要有三点:一是三元和铁锂各有特点,分别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二是国际认知从单体安全转向系统安全;三是中国标准与国际法规全面接轨,重心转向系统安全。
无论宁德时代,还是第三方汽车专家,它们所要表达都是同一个问题:电池穿刺安全不等于车安全,更不等于各种正常、风险场景下的车安全。
相比于激烈的口水战,懂车帝的对撞实验更具冲击力。在实验中,比亚迪汉EV和阿尔法极狐迎面相撞,在碰撞48小时后还发生了起火事故。
主持人的点评也令人印象深刻:“只做电池的单体穿刺、挤压的测试结果无法代表电池装车成组后的安全性能,不然这次起火的就应该是三元锂电池了。动力电池组作为整车的一部分,单体电池只是一方面,还受到整车设计、电路设计等各方面的影响。”除了起火,比亚迪汉EV还在车体变形程度、侵入量和假人下半身受损值等方面败下阵来。
另一项针对刀片电池起火原因的调查研究更清晰地指出了问题所在。
2022年6月,海口市消防救援支队黄文晓在北大核心期刊《消防科学与技术》发布了《一起刀片电池因撞击受潮起火事故的调查》(下称《调查》)。结合监控视频、起火部位、燃烧实验等证据,研究者试着还原了事故全过程:车辆在底部发生撞击后,电池的下护板出现了孔洞,当车辆涉水时,雨水从下护板孔洞侵入,造成车辆不能正常行驶。后来在卸车维修时,车辆呈前低后高的姿态,造成雨水汇聚于动力电池前端造成短路,继而引发电池内部热失控起火。
《调查》还指出刀片电池设计主要存在三点隐患:1.刀片电池下护板设计存在缺陷。其抵抗撞击的性能弱,发生撞击后易受损,从而增大故障风险。2.刀片电池塑料密封盖的耐火性能不足。短时间内着火软化变形,故电池热失控后易将密封盖烧穿而蔓延至车身其他部位。3.刀片电池内部缺少短路保护装置。电池包电芯之间未设计保护装置,当发生绝缘性能降低等故障时,未能起到阻止短路作用。更令人后怕的是,在调查同车型的车辆底盘时,《调查》发现有不同程度的撞击痕迹,有部分车辆的刀片电池包下护板被撞击已经受损,严重的已经出现孔洞等情况。
不知道比亚迪现在流通的车型是否有针对上述《调查》指出的问题进行改进。
除了上述实验、研究,2022年4月比亚迪对于唐DM车型的大量召回:“本次召回范围内部分车辆的动力电池包托盘由于制造原因,托盘透气阀安装面不平整,有进水风险。这可能造成动力电池系统电气回路故障,极端情况下有引起动力电池热失控的风险,存在安全隐患。”
2022年7月,比亚迪再次召回2021年4月5日至2022年4月18日生产的部分唐DM电动汽车,共计约5.29万辆。该召回属于2022年4月召回活动的扩大召回,召回原因是部分车辆动力电池包托盘有进水风险,可能造成高压系统拉弧,存在安全隐患。
以上事件无法说明刀片电池安全与否,但似乎印证了宁德时代在口水战中想要接力表达的——电池单体安全性能不等于整车安全性能。
同时也可以看出,比亚迪汽车“燃烧”的原因往往不是刀片电池本身,但正如消费者不会深究刀片电池针刺测试中“针的直径、速度”一样,每每比亚迪出现风险事件,消费者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刀片电池不是很安全吗?为什么会自燃,为什么碰撞会起火,为什么......
当比亚迪汽车安全性与刀片电池安全性强绑定的那一刻,消费者就将刀片电池的安全性视作比亚迪汽车的安全性,当比亚迪汽车出现风险的时候,自然也会被看做是刀片电池的风险。
如果说有谁能把刀片电池拉下神坛,那一定是比亚迪自身。
作者手记:我的第一辆车
无论是价格、配置、经济性、口碑......2022年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期车”宋PLUS DMI都能满足笔者对汽车的所有需求,如无意外这会是笔者人生中的第一辆车。
此前有朋友对新能源车嗤之以鼻“产品还需要5到10年的打磨”,笔者也曾以比亚迪的产品创新、销量数据激烈反驳。
然而意外就那么出现了,那名被烧死的青年法官让笔者对比亚迪汽车或者说所有新能源汽车望而却步,与其他相比,所有车主的第一需求永远是安全需求。
理性地讲,比亚迪汽车在各方面都是执牛耳的,当然也包括安全,比亚迪虽有不少自燃、起火的个例,但与其百万级的销量相比就是沧海一粟。
比亚迪虽然因为安全隐患两次大规模召回唐DM车型,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在唐DM存在安全隐患的前提下,历史上依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风险事件,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比亚迪汽车在安全性上的硬实力。
然而,消费者对安全性的要求无论多苛刻都不为过。
当然,作为曾经的迪粉,笔者很了解迪粉们的逻辑:车是用来开的,不是用来撞的,燃油车装的还是烈性汽油呢!但任何车主不能寄希望于自己永远不出事故,否则安全带、气囊等安全配置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只能寄希望于出了事故之后,车足够可靠。
刀片电池是否会自燃、起火并不重要,比亚迪汽车是否会在事故后起火、起火后是否能让车主有足够的逃生时间、空间才重要。
此外,笔者与比亚迪、宁德时代及其他相关方无任何联系,请勿胡乱联想。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