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镇青年的春节采购鄙视链 环球速看

2023-01-25 20:31:01   来源:商业人物

​作者:杨梅


(相关资料图)

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

自打通晓人情世故起,我们家便在过年逛不逛超市这个话题上,反复争执。

为啥涉及人情世故呢?在于节后的走亲访友这一环。鲁中地区的春节习俗是,先拜丈人再拜舅、姑父姨父排在后,七姑八大姨串门仪式可以一直延续到初十。

走亲戚必然少不了礼品。2000年以前的农村地区还好些,六斤肉、六斤鱼、六个大花馒头就万事大吉。2000年以后,富裕了,讲究也就多了,牛奶、高档酒、成箱的八宝粥成了主流。尤其是拜访城里的亲戚,更得高端大气上档次。

矛盾也就产生了。我家在农村,小卖部里牛奶、八宝粥倒是有,但因为日常鲜少有人购买,通常会过了保质期。更有甚者,超市卖的是六个核桃、银鹭八宝粥,我们村里卖的是六仁核桃、银鸳八宝粥。如此一来,岂不就尴尬了?

因此,自打我记事起。每年的春节,我那敏感好面子的爹总跟我那勤俭怕花钱的妈,为了是否去县城超市选购礼品争执。按照我爸的说法,送礼不能送的让人瞧不起。彼时,我所在的县城尚无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型连锁超市,有的也不过是一些地方自营品牌。饶是如此,逢年跟着爸爸逛超市,也算独领我们村的时髦之举了。

本质上,我对商业带来美好生活的最初理解,也源于此。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县城超市,琳良满目的饮料零食、五花八门的水果海鲜,让我感受到了消费的多样性、生活选择的多样性。当然,还有欲望和虚荣。

等到了大学时代,逛超市又有了另一重意义——它象征着融入都市的生活方式。

如同网上那个著名的段子“奋斗了二十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整个大学时代我除了学习课业,还有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学习和同学一起出入沃尔玛、星巴克等消费场合时,如何才能不露怯。

听起来好笑,回首却有些心酸,比如去哪儿推购物车、到哪儿结账,都有种林黛玉进贾府时的处处留心。

彼时也正值沃尔玛这个外资商超品牌,在中国开疆拓土的最高潮。资料显示,自1996年沃尔玛进驻中国内陆,在深圳罗湖区开设第一家商店后,不到20年时间它便席卷全国。到2014年,沃尔玛已经在中国100多个城市开设超过400家卖场,成为名副其实的超市巨无霸。

沃尔玛在内地的首家门店深圳洪湖店,于2021年12月停业。图源:视觉中国

大学期间第一次返乡,我送给爸爸的就是沃尔玛买来的几罐德国黑啤,这种大城市才有的商品,简直让他一跃站在了乡村春节攀比链的最高层。这几罐啤酒,不用来喝,只用作亲戚上门时秀。

彼时,我没法用系统的语言,形容这种崭新的购物模式的优越之处,大抵就是感觉产品花样多,价格也不离谱。直到如今才得知,这背后依托的是成熟的供应链系统。当时还有种说法,叫“沃尔玛5公里死亡圈”。即在沃尔玛周边5公里范围内,其余超市和零售商都很难存活。我一个穷学生尚且跟风逛,可想而知这种说法并不夸张。

接下来一个阶段就是工作阶段了。我的前两份工作是在北方某省会城市。这个城市属于二线城市,算不上时髦也算不上落后,最红火的线下零售商超有四家:大润发、家乐福、沃尔玛和一家本土品牌银座商城。

大润发是一家台湾的企业,1997年开始进驻内陆。我的感觉,它的下沉速度比较快,在三四线城市的身影多。购物体验方面,大润发的“特卖商品”挺吸引人,比如特卖烤鸡、特卖大米,远远低于市场价;而沃尔玛的特色呢,大约还是全球采购战略。

家乐福是法国零售品牌,大卖场业态的首创者,进驻中国的时间也更早,在1995年。作为消费者,我的感觉是家乐福收款台更多,停车位也多,本土化更明显,据说每个卖场90%的商品都是由当地供应商供应。另外,家乐福主要开在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黄金商业地带,而沃尔玛的门店位置相对偏僻一些,时常出现在二线城市的城乡结合部。

但查阅零售行业专业人士的分析,两者本质上的区别其实在于:家乐福的“本土化”策略相对灵活,各个门店的自主权更高;沃尔玛更加强调系统性和集权性。沃尔玛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通过商品的进销差价和通过降低供应链管理成本来获得;而家乐福的盈利模式,则主要是对供应商的强势政策间接获得的。

随着对都市生活的逐渐熟悉,关于每年的春节返乡应该去哪家超市,购买什么样的礼品,我的观念也开始逐渐转变。

工作第一年,公司发放了五百元的超市购物卡,对于刚见世面的我无异于乍富。我花四百多块买了二两茶叶,自觉高端至极。结果可想而知,在乡村,这简直毫无实用价值。此后,我开始试着从超市买一些徐福记、阿尔卑斯、德芙等品牌的糖果,至少花花绿绿样子好看。再后来,又变成去麦德龙买它们自己代理的进口红酒,价格便宜看起来又唬人。

别说,这在乡村还挺洋气。

熟悉之后就是厌倦。潮流过后是新的潮流。

大约在2016年以后,卖场超市已经成为有些落伍的东西了,仓储会员超市成为最新的潮流。沃尔玛旗下的山姆,大约就是在这个阶段迅速扩张的。山姆的烤鸡、瑞士卷、青柠汁等网红产品,一度在社交媒体上流行。截至2021年底,山姆会员店在23个城市运营36个门店,会员超过400万名。

2019年,另一付费制仓储超市Costco入华,更是曾引起轰动。据报道,其首家上海店开业当日,门店周边道路出现拥堵,店内客流过大导致下午暂停营业。

与之相对应的是,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卖场的闭店潮。资料显示,从2016年到2020年,沃尔玛4年时间里在国内关闭了80家门店。2021年截至目前,沃尔玛的关店数量已经达到了两位数。

家乐福的境遇更糟糕。据“钛媒体”报道,本月初,多地居民反映,家乐福购物卡消费受限,部分货架出现空置现象,其即将破产的说法不胫而走。

其实,家乐福的困境出现已久。早在2010年前后,在本土超市和电商的双重夹击下,家乐福便逐渐失去光环。2013-2015年,家乐福陆续关闭了内地的近30家门店;2017年、2018年,家乐福中国归母净利润分别亏损10.99亿元、5.78亿元。

2019年9月,苏宁易购以48亿元收购家乐福中国业务80%股份,成为其最大股东。2021年10月,家乐福尝试推出了首家会员店,意图通过付费会员形式,打开新的盈利局面。据家乐福此前规划,2021-2024年间,家乐福将在中国市场的100家大卖场门店升级改造成会员店。

但这些尝试并未使家乐福摆脱困境。苏宁易购过往年报显示,2019年至2021年家乐福中国关店数量分别为3家、20家和26家;净亏损分别为3.04亿元、7.95亿元、33.37亿元。根据苏宁易购2022年三季报数据,2022年前9个月,家乐福无新开门店,闭店数量达到54家。

时代的商业潮流浩浩荡荡,新一轮的超市鄙视链图谱随之生成。比如,2018年的春节,我的一个闺蜜进行了一次相亲,相亲对象提出约在物美的肯德基见面,闺蜜瞬间败兴。这种感觉有点类似于网上流传的那个帖子——男子穿特步鞋相亲被拒。按她的说法,物美已经是大妈抢购特价商品的所在地了。彼时,她的心目中时髦精致的生活象征,早就变成去逛Olé精品超市。

和闺蜜一样拥抱起新的潮流的年轻人,应该为数不少。据我的观察,这届年轻人,不爱逛传统超市了。腊月二十九,我走访了家附近的物美、家乐福和麦德龙,再无记忆中人头涌动的场景。这个曾经最能感受人间烟火气的场所,已几乎见不到年轻人的身影。

腊月二十九,家附近的物美超市人丁冷清。作者拍摄。

我猜,这和网购的盛行有关,也和这几年的疫情有关。根据我的观察,目前的线下零售商超,已经争先恐后的开始线上转型了。比如被阿里收购后的大润发,推出了“淘鲜达”,开启了网上销售模式;沃尔玛则开辟了O2O业务“沃尔玛到家”。

至于中国仓储付费会员制的拓荒者麦德龙,就更有意思了。1995年进入中国后,麦德龙一直在“大卖场——会员店”模式之间反复横跳。先是于2009开始尝试放松“非会员入内”门槛;2010年,更是直接取消了会员制转型成大卖场;来到2019年,逐渐失去存在感的麦德龙在华业务被物美收收购,又开启了传统大卖场变回仓储会员店的转型之路。

年前,我探访麦德龙,看到的最显眼的标识便是:“仅限会员进入”的立牌。店门口,更是有两名工作人员挨个检查手机上的会员卡,才肯放行。而会员之外,工作人员重点推荐的还有下载APP,据说APP购物的话,门店3-5公里范围最快1小时内可以送达,另外还可以享受会员优惠券。

麦德龙“仅限会员进入”的立牌,十分显眼。作者拍摄。

如此看来,加强数字化,线上线下全渠道融合,已经成为实体零售品牌不得不下的一步棋。的确,不必须去线下的场景Z世代都不再去了,比如银行业务的办理。服务尚且如此,更何况商品交易。

这在我县城老家的妹妹身上也得到了验证,年前我打电话,询问她可曾去超市购物,她的回答是:逛了天猫和京东超市。

*头图购买于视觉中国

标签: 一个小镇青年的春节采购鄙视链